每個人都想離苦得樂——同理心思維(四)
想要培養同理心,理解人性是一項重要的條件。當我們想要去同理他人的時候,理解他人行為的動機就與理解人性密切相關。 眾生都希望能離苦得樂,只是使用的方法和離苦得樂的境界、結果不相同。例如:我們在思考一個人為什麼要去做運動——有的人是因為想要健康,有的人則是想要紓解壓力,有的人是想參加比賽......等,有各種不同的動機;但是,歸納起來,都和「離苦得樂」有關。怎麼說呢?想要健康的人,知道生病是痛苦的,為了遠離病痛,所以他去運動。想要紓解壓力的人,認為壓力太大,無法喘息,想要運動之後紓壓的快樂,所以去運動。想參加比賽的人,想要得獎的快樂,所以每天練習運動。這些是我們對運動的動機,簡化後的分析,真實的世界還有各式各樣的動機,而所有的動機,還是都與「離苦得樂」有關。 還有一點要提的是,每一個人對苦樂的定義是不一樣的,舉例來說:有的人認為吃蛋糕是一種快樂,有的人則認為吃蛋糕會發胖,導致體重上升,是一種痛苦。有的人認為「有名氣」是一種快樂,有的人則認為「有名氣」會招來狗仔隊和八卦,無法走在路上自由自在,不被認出來,所以是一種痛苦。由於每個人對苦樂的定義不同,所以每個人對「離苦得樂是什麼」的解釋也不同。同時,苦樂的定義是會改變的,例如:有的人從前認為去上課是痛苦的,但當他在課堂上學到了知識或交到了朋友後,反而變成喜歡上課,認為上課是快樂的。 遺憾的是,很多人對於快樂的定義,都是直覺地以短期的快樂來做判斷,舉例: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在使用毒品?因為他們選擇眼前短暫的快樂,無法克制這種快樂的誘惑,而逃避上癮後的痛苦這個事實。儘管如此,他們還是希望能離苦得樂的,只是在他們的判斷中,所謂的快樂,是吸食毒品。再舉個例子: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做各種實驗,會快樂嗎?其實他們還是希望能離苦得樂的,但是他們的快樂,定義在實驗成功之後,得到成就感或是名利雙收時的快樂。 所以在同理他人時,我們可以從理解他人的痛苦和快樂著手,因為每個人都想離苦得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