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#尋找浮生中的智慧

每個人都想離苦得樂——同理心思維(四)

想要培養同理心,理解人性是一項重要的條件。當我們想要去同理他人的時候,理解他人行為的動機就與理解人性密切相關。 眾生都希望能離苦得樂,只是使用的方法和離苦得樂的境界、結果不相同。例如:我們在思考一個人為什麼要去做運動——有的人是因為想要健康,有的人則是想要紓解壓力,有的人是想參加比賽......等,有各種不同的動機;但是,歸納起來,都和「離苦得樂」有關。怎麼說呢?想要健康的人,知道生病是痛苦的,為了遠離病痛,所以他去運動。想要紓解壓力的人,認為壓力太大,無法喘息,想要運動之後紓壓的快樂,所以去運動。想參加比賽的人,想要得獎的快樂,所以每天練習運動。這些是我們對運動的動機,簡化後的分析,真實的世界還有各式各樣的動機,而所有的動機,還是都與「離苦得樂」有關。 還有一點要提的是,每一個人對苦樂的定義是不一樣的,舉例來說:有的人認為吃蛋糕是一種快樂,有的人則認為吃蛋糕會發胖,導致體重上升,是一種痛苦。有的人認為「有名氣」是一種快樂,有的人則認為「有名氣」會招來狗仔隊和八卦,無法走在路上自由自在,不被認出來,所以是一種痛苦。由於每個人對苦樂的定義不同,所以每個人對「離苦得樂是什麼」的解釋也不同。同時,苦樂的定義是會改變的,例如:有的人從前認為去上課是痛苦的,但當他在課堂上學到了知識或交到了朋友後,反而變成喜歡上課,認為上課是快樂的。 遺憾的是,很多人對於快樂的定義,都是直覺地以短期的快樂來做判斷,舉例: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在使用毒品?因為他們選擇眼前短暫的快樂,無法克制這種快樂的誘惑,而逃避上癮後的痛苦這個事實。儘管如此,他們還是希望能離苦得樂的,只是在他們的判斷中,所謂的快樂,是吸食毒品。再舉個例子: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做各種實驗,會快樂嗎?其實他們還是希望能離苦得樂的,但是他們的快樂,定義在實驗成功之後,得到成就感或是名利雙收時的快樂。 所以在同理他人時,我們可以從理解他人的痛苦和快樂著手,因為每個人都想離苦得樂。    

瞭解自己的心——同理心思維(三)

假如連自己的內心活動,都無法了解清楚,就很難去同理別人的心和行為。在能夠看清楚自己的行為、觀念、動機之後,發展同理心才能產生效果。通常,要處理每天日常的種種外在的事情,對我們來說,並不會很困難;但是,要察覺我們自己內心的種種活動,甚至是細微的念頭,沒有練習過的人就不容易做到了。 如何建立內觀己心的能力?首先,要練習不說謊。一個習慣說假話的人,也會被自己的藉口所欺騙,這樣就無法清楚察覺自心的種種活動。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感受、念頭,不管它是好的、壞的,或者是自己都不好意思說出口的念頭,我們都要坦然接受,先不去評論,也不要逃避;即使很難接受這些念頭,還是要誠實、勇敢的面對。 然後,我們要找一些時間(也許是忙碌之間的空檔),排除干擾的事情,暫時放下手邊在進行的工作,把心靜下來,開始練習觀察自己的心。一開始會覺得心很混亂,一直被各種念頭所干擾而分心,這時不用懊惱或灰心,慢慢地把注意力再度拉回觀察的練習就好。經過幾回的來回拉扯之後,心會慢慢靜下來,觀察力就會逐漸變得敏銳。 我們在一段時間的數次練習之後,觀察自己內心的活動會變得比較容易而清晰,這時我們可以逐漸加強觀察的能力,讓心的種種活動更加清晰地呈現出來。如果能經常練習,我們對自己內心的活動會更加的瞭解,當我們要發展自己的同理心時,就能派上用場。

小乘根器 vs 大乘根器——同理心思維(二)

小乘和大乘是佛教的名詞;眾生依照他們的天性習慣,可粗略的分為小乘的天性和大乘的天性。什麼是小乘根器?小乘根器的人經常將生活、處事的焦點,放在自己的身上,他們比較關心和自己有關的人事物,不喜歡管別人的閒事。同樣地,對於去同理別人的感受,也是興趣缺缺。這樣的心態,也不能說它不好,先把自己照顧好,解決自己的問題,然後才有餘力去關心別人、幫助別人。大乘根器的人,則是比較會去注意他人的想法和感受,對別人、對自己都有較大的包容力,所以表現在個性上,就會比較善解人意、喜歡幫助別人。 依照這樣的區分,我們需要用不同的方式,跟不同根器的人相處。和小乘天性的人交談,就減少提到有關他人的感受或他人的閒事。小乘根器的人,對這些內容沒有太大的興趣。和他們切身相關的人事物,則可以多談一些。若和大乘根器的人相處,則要減少提到自我要求或是只為自己著想的話題,他們對於「大家的想法是什麼」和幫助別人比較有興趣。 一般來說,同理心的培養,是屬於大乘的範圍,所以不要去強求小乘根器的人要有同理心,他們需要先專注於自己的問題,等解決了自身的問題後,才有心思去同理他人、幫助他人。從社會來說,只要他們能獨善其身,不做危害別人的事,那就好了。 最後,還是需要在此說明:佛教中分成大乘、小乘並沒有去區別:誰比較好,誰比較不好;眾生到最後都會成佛,是平等的,只是在成佛之前,大家所選的道路不同。所以,不要去歧視小乘根器的人或者認為大乘比較優越。

自他交換——同理心思維(一)

人類文明發展到現在,已經超越遠古時代不知幾萬倍,但遺憾的是人心卻比不上古代的社會善良、純厚。法律是社會道德的最低標準,但現今社會,觸犯法律的人卻不斷增加;人們為了自己的欲望和利益,造成別人的痛苦、傷害,甚至還習以為常,不覺得愧疚。其原因之一,就是缺乏同理心。什麼是同理心?就是:去理解他人對發生的某些事的感受,並且希望他人能夠遠離痛苦、得到快樂。當一個社會的人們失去同理心時,每個人都只會在意自己的感受、自己的快樂,而不會想到別人,結果往往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衝突、惡性競爭,使我們失去安全感,無法安心。 如何培養同理心?有一種方法稱為「自他交換」。什麼是「自他交換」?就是:當某件事發生時,我們去想像自己和另一個當事人的身份、處境交換,然後去推想,如果自己是那個人時,自己會有什麼感受和反應。雖然這樣的情況並不會真的發生,但透過這種假設的想像,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對方的感受與反應。 自他交換的能力是可以訓練的,我們可以在每天忙碌的生活中,抽出10分鐘練習。先去假想跟自己較為親近、熟悉的人;想像:如果自己是自己的父母,會用什麼態度來經營自己的家庭、對待自己的子女、甚至看待自己的職業,然後和父母現在的態度互相比對;由於自己假想過父母的處境,所以就能逐漸理解父母為什麼會用那些態度來處理家庭、子女、職業……等。在幾次的練習過後,可以試著把假想的對象換成是同事、朋友或鄰居;同樣地把自己想像成他們,想像他們在和別人溝通、交談時的心態。當這些練習都很純熟後(當然需要一段時間練習),我們甚至可以對跟自己敵對的人做「自他交換」,或者對傷害過自己的人做「自他交換」。 這樣的練習有助於我們的同理心,也能使我們的心境更加平和,包容力更加廣大。社會上擁有同理心的人越多,我們就越能生活在一個祥和的社會中。

運動的好處

現代社會人們勞動的機會越來越少,很多需要體力的事情都被機器取代;因為運動量不足,所以得到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肌少症的人越來越多。持續運動對我們的健康是有很大的幫助的,定期地運動還能幫助我們強身,增加我們每天活動的體力。 此外,保持運動的習慣,還可以訓練我們的意志力。在運動時,覺得有點累的時候,要求自己把該做的訓練完成,這樣就能培養我們的意志力。 還有,在運動的時候,如果能專心地把心思放在運動中,也可以訓練我們的專注力。

美感的訓練

現代社會崇尚科學理性,常常忽略了美感的重要性,生活中往往缺少和美感相關的事物,即使真的遇到值得細細品味的美麗事物,也沒有能力去體會它們的美好。 人們因為時常用科學理性來思考,所以變得冷漠、嚴肅,處理事情也變得現實;我們的生活需要用值得欣賞的美麗事物來調和,因此我們必須具備對美麗事物的感受能力。 如何訓練自己的美感?多接觸與藝術文化相關的事物,是一種方法。找個空閒時間去看一場畫展、靜下心來聽一首古典音樂或者學習某種樂器或自己寫一首詩……,都能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一點感性的時刻。

理解與歸納的能力

什麼是理解能力?理解能力就是:明白一件事物變化的前因後果,明白它是怎麼來的,又是如何的改變;當別人思考過,而將這過程記錄下來,我們看到這記錄後,也能明白這個人在説什麼,這就是理解能力。 什麼是歸納能力?歸納能力就是:從一大堆本來沒有整理的資料和數據中,發現它們的規律、 彼此的關聯和共通的地方,這就是歸納能力。 這兩種能力非常重要,一個人是不是善於思考,理解和歸納能力佔了很大的比例。我們平時,如果可以多使用理解能力和歸納能力,就能慢慢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。